提到手术床,熟悉它的人可能会问:能不能尽量改善在不同姿态下、多种位置变换过程中患者的感受质量?面对不同病症、体型、年龄的手术患者,医护人员如何精准调节、稳妥走位?有没有可能通过远程协助,助力产品维护与升级,降低维护成本等?……
是的,作为手术床研发设计中的重要因素,这些问题也正是华东理工大学机动学院易建军教授团队所关注的,而他与上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牵头申报的2016年工博会项目——一种具有物联网功能的新型多功能电动手术床,就能在很大程度上确保这些目标的实现。
人性化设计,提升操作满意度
在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往往需要根据患者的体态特征和病患部位等实际情况对手术床的位置进行调整。也就是说,手术床的调节能否平稳可靠、安全有效地实现各种体位变换需求显得尤为重要。
研发团队通过采用独特的双向油路锁定系统,确保床位在不同体位的静态稳定性,“当采用无极变速的模式时,体态调整过程既符合调节灵活度的要求,也能提高调整效率、降低故障率。”同时,手术床设计还契合稳态流量控制技术,通过选用微流量精密控制阀,实现了体位改变过程中床体平衡启动与制动。
为使手术床的操作灵活简便,更具科学性,研发团队赋予手术床控制系统记忆功能。当使用者在调试好一定的体态位置时,可以将其设置为一种个性化常用模式,再次使用时可直接进行调用,而无需一步步重新调整。
智能化凸显,满足多功能诉求
智能化是现代医用仪器发展的要求与趋势,易建军团队采用物联网技术,能够将其设计的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手术床接入“云服务”中心。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特定的传感器将手术床连接至互联网,每台手术床就相当于一个信息源,研发者、厂家、用户等在获得授权后,可以实现对相关信息节点的实时监控、记录、反馈、诊断和调控等操作。
这些功能的实现,对该手术床从生产制造、安全运输到规范操作、数据追踪等方面都具良好的促进作用。例如,当设备出现故障需要维修时,不仅能通过远程检测和调控十分方便地完成常规故障的排除,降低维护成本,还能通过对“云服务”中心的数据进行核查、分析,回溯故障产生的原因,从而切实保障使用者的权益。
此外,当“云服务”中心数据存储与大数据分析相结合时,还能为产品的风险评估与升级改造提供可靠支撑。“通过对检测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对产品的常见问题进行系统化改进,同时还能对在役产品的使用提出风险预警,加强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监管。”易建军表示。
产业化可期,已取得良好成效
从产品研发设计至今,易建军团队与上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取得与该手术床技术相关的国家发明专利8项,相关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这些都表明了该产品本身的科技含量及强劲的升级潜力。
易建军表示,该手术床在研发及产业化过程中,已实现生产流水线2条、中试测试车间等生产检验场地3000平方,近3年来销售收入达3.8亿人民币,产品销售至全国32个省市或自治区。
上一篇: 层流净化手术室
下一篇: 中国医疗器械如何打入一带一路市场